

专访湖南天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、党总支书记刘艳书



2017年4月28日,湖南天心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(简称“新三板”)正式通过挂牌审批,证券简称“天心种业”,证券代码871499。“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是企业的两条腿,一个运行良好的企业,不仅要做好生产经营,也要做好资本经营。”天心种业董事长、总经理、党总支书记刘艳书在接受《猪业》采访时说。
现任天心种业董事长、总经理、党总支书记的刘艳书,从1987年毕业后就一直在天心种业就职,从饲养员做起,又担任了技术员、场长、集团办公室主任、销售经理、分公司总经理、副总经理等职位。对天心种业的发展,对整个养猪行业的发展,他自有一番深刻的见解。
天心种业董事长、总经理、党总支书记刘艳书
《猪业》:首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天心种业。
刘艳书:天心种业始建于1977年,最早的名称是湖南长沙机械化养猪场,是国内较早开始规模化、机械化养猪的国有企业之一。
天心种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(1977年至1987年),属畜牧局主管的事业单位,即湖南长沙机械化养猪场,从事机械化养猪生产;第二阶段(1987年至2008年),既从事养猪生产,也囊括了饲料生产,即湖南天心牧业有限公司;第三阶段(2008年至今),通过系列变革后,回归专注于种猪板块,也就是现在的天心种业。
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很多国有养殖企业被淘汰,而天心种业却“活下来”并有所发展,我认为这得益于清晰准确的定位——专注种猪板块。并且,天心种业的养殖理念切合实际,适合行业发展趋势。
《猪业》:天心种业作为国企“活下来”并有很好的发展,有什么经验分享给大家?
刘艳书:首先要考虑“怎么活”,再考虑“活得好”的问题。
首当其冲的是人员的管理问题。第一是解决人的问题,要使员工有归属感,要把员工当做财富,而不是当成包袱。第二个是要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岗位,让员工发挥特长,扬长避短。第三个是要有合理的机制,用市场化的机制管理企业,善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。这也就是将企业的“生态”做好。除此之外,还要为员工打造舒适的工作环境,甚至让员工觉得工作环境比自己家里还舒服,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。
其次,是解决猪的健康管理问题。在养猪生产上,存在着很多误区,比如,误区一:猪病都是种猪带过来的,都是引种造成的。误区二:猪病的复杂性是规模化养殖造成的。这些看法有一定道理,但又都有其片面性,要避免随之产生的错误的养猪理念和方法。比如,在猪病的控制方面,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用疫苗、药物、抗生素等进行控制,这太片面了。要控制疾病有时其实很简单,就是解决两个环境:第一个是大环境,要考虑如何做好生物安全,通过生物安全大环境将疾病抵挡在外面,这过程中要避免背离人性化的管理。第二个是小环境,也即猪的生活环境,包括空气质量、温湿度等。
做好猪的健康管理,就要打造好大小两个环境,同时,合理使用疫苗,在疫苗使用上做“减法”,不过多地依赖疫苗;另外,合理使用抗生素,不走极端;我们不用脱霉剂,坚持使用好原料。
第三,是解决环保问题。环保问题是关乎猪场生死存亡的问题,我认为可以从“减”、“用”、“治”三方面进行思考。首先是“减”,通过生产工艺的创新,减少粪污的排放量。比如,从水泡粪转变成为干清粪,干湿分离。通过节水工艺改进、刮粪工艺改进及其他环保工艺的改进,使猪场废弃物排放总量大大减少。其次是“用”,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的基础上,做好废弃物最大限度的再利用。比如,将猪粪转变成有机肥。最后是“治”,利用、吸纳后剩余的部分废弃物,要进行适度的治理。
养猪企业需要脚踏实地地解决好这三大瓶颈问题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《猪业》:天心种业是国内最大的种猪生产企业之一,您认为国内更需要怎样的种猪?繁殖性能、生长速度、体型外貌,哪些更为关键?
刘艳书:目前国内的种猪还是以外来为主,还没有形成中国自己的品系,但最终还是要培育自己的品系,而且不止一个,如中系、湘系、粤系。区域不一样,育种的目标不一样,因为每个地区对猪的要求不一样,比如欧洲,追求的不是体型外貌,而是综合性能的表达,包括繁殖性能、生长速度和屠宰率等。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哪个体系好,要结合区域的消费习惯、气候环境等选择合适的品系。
培育形成自己的品系,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。首先目标要明确,其次方法要先进。目前,天心种业也与其他育种公司合作,进行联合育种,整理资源,为培育自己的品系努力着。
《猪业》:业内有提出种猪育种也要专业化分工,您怎么看待?
刘艳书:育种就是培育原种猪,是对品系的培育。我认为育种未来的趋势分为三方面:第一,超大型企业,拥有自己独立的育种公司;第二,中型企业,走联合育种之路,与育种专家、育种企业横向联合;第三,纵向联合,产学研结合更紧密,这样一来,理论成果转化的速度更快,企业技术瓶颈容易突破。
天心种业目前探索通过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将育种“文章”做得更好。
《猪业》:您怎么看待社会资本进入养猪业?
刘艳书:不是很看好。因为养猪是一门科学,而且是一门综合性的、系统性的科学,融合了育种、营养、疾病控制、生产工艺、管理等方面的科学,是需要沉淀的。很多人认为养猪的门槛低,其实这是错误的。盲目进入将会付出很大代价。
《猪业》:这两年不少企业都在尝试进行产业链延伸,您怎么看?
刘艳书:现在“木桶理论”有了新涵义。以前,“木桶理论”说的是短板效应,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,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,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。但是现在,木桶装的水量取决于长板。意思就是把企业本身的突出优势尽量拉长,再将其他企业的长板拿过来,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。产业融合对应了新的“木桶理论”。产业融合是势不可挡的,是养猪产业健康发展的一个主要途径。可以说产业融合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。
天心种业目前的定位很明确,只专注于养猪板块,不单独生产饲料,也不做肉品加工,而是将所有的精力放在养猪板块,把优势做好。而饲料方面与其他企业合作或委托加工。
《猪业》:越来越多农牧企业上市,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?
刘艳书: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是企业的两条腿,一个完整的企业,不仅要做好生产经营,最终也要做好资本经营。天心种业也会涉足资本市场,目前已在新三板挂牌。
对于企业来说,资本市场有这些作用:第一,规范企业管理,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;第二,加快企业的发展,打开融资渠道。因此,资本经营能促进企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。
《猪业》:您觉得现在中国的养猪业,最应该要提升是哪一方面?
刘艳书:现在中国养猪业最应该提升的就是生产工艺。养猪现代化首先是装备现代化。在装备现代化方面,要避免几个错误倾向:第一,避免追求高大上。第二,避免盲目照抄国外,照抄成功模式。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别大,一定要因地制宜,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生产工艺。第三,避免忽视猪的感受,避免想当然。
养猪生产工艺融合了很多科学,包括建筑学、材料学、自动化、信息化等,将这些有机融合才能形成好的作品。一定要以猪为主,读懂猪的感受,读懂猪的行为学,按照猪的需要来设置、调整合适的生产工艺。
《猪业》:近年来,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开始进入养殖业,天心种业在智能化养殖方面的有没进行一些尝试?
刘艳书:目前在不断地升级,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的手段,形成管理体系。天心种业很重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,在养殖上实现四个化:第一,饲喂自动化,投料、扫栏自动化;第二,环控智能化,利用传感器监控温湿度、氨氮含量等,也可以在猪舍出现问题时报警;第三,管理信息化,通过物联网实现无死角管理;第四,废弃物资源化,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。
《猪业》:您认为中国的生猪市场能否通过调控避免猪价大起大落?
刘艳书:企业控制不了趋势,但是可以适应趋势。在经历了几个猪周期以后,养猪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规模化养猪、集团化养猪的比例越来越大,农村散养越来越少,因此猪周期会越来越平稳。但是,猪周期还将长期存在。
企业适应猪周期的关键是提高竞争力,要清楚企业自身的盈利点,了解本身的核心竞争力,做好成本控制。
《猪业》:您担任了湖南养猪协会轮值会长,您觉得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协会作用,为会员服务?
刘艳书:首先,架好三座桥梁。第一座是政府和产业之间的桥梁,协会的作用是将政府与产业之间的桥梁打通,让政府与产业之间更好沟通;第二座是产业上下游之间的桥梁,通过协会平台使上下游融合;第三座是产学研之间的桥梁,通过协会平台使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到实际生产当中去。
其次,做好三个平台。第一个是资源整合的平台,通过协会抱团发展,整合资源;第二个是技术交流的平台,企业有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,通过协会平台使会员单位得以沟通交流;第三个是幸福生活的平台,通过协会举办一些活动,丰富养猪人的生活。
最后,发挥三个作用。第一个是引领作用,通过协会视觉的高度,将方向、趋势、最新的东西带给会员,引领产业向健康的轨道发展;第二个是服务作用,协会为会员服务,为会员解决问题;第三个是监督作用,对一些不法行为进行制约。